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财政决算的报告
2024年9月19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延安市财政局局长郑丽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在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市政府向大会提交了202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经省财政厅审核批准,受市政府委托,现将2023年全市财政决算的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202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
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51259万元,按原财政体制口径测算占年初预算的100.3%,同口径增长5.3%。其中:税收收入1288156万元,按原财政体制口径测算占年初预算的99.4%,同口径增长4.2%;非税收入363103万元,按原财政体制口径测算占年初预算的105.2%,同口径增长10.7%。
2023年,全市上划中央收入3118508万元,下降6.6%;上划省级收入957632万元,增长48.7%。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上上划中央、省级收入,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5727399万元,下降1%。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上上级补助收入3076570万元(返还性收入-28731万元,转移支付收入3105301万元),政府一般债券转贷收入617135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70622万元,调入政府性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资金447921万元,上年结余624067万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6587574万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079722万元,加上上解上级支出32357万元,一般债务还本支出373285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61482万元,调出资金128724万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计5775570万元。收支相抵,结余812004万元,结转下年使用。
2.政府性基金预算
2023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342154万元,下降6.1%。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9863万元,政府专项债券转贷收入518387万元,上年结余70220万元,调入资金138675万元,收入总计1089299万元。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617757万元,加上专项债务还本支出394553万元,调出资金26240万元,支出总计1038550万元。收支相抵,结余50749万元,结转下年使用。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2023年,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完成574444万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305万元,上年结余10095万元,收入总计584844万元。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支出完成143477万元,加上调出资金410083万元,支出总计553560万元。收支相抵,结余31284万元,结转下年使用。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2023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完成872877万元,加上上年结余808264万元,收入总计1681141万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支出871253万元,年末滚存结余809888万元。
(二)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
2023年,市级(含高新区、新区,下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03291万元,按原财政体制口径测算占年初预算的109.1%,同口径增长12.7%。其中:税收收入627605万元,按原财政体制口径测算占年初预算的107.9%,同口径增长12.2%;非税收入175686万元,按原财政体制口径测算占年初预算的112.9%,同口径增长14.2%。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上上级补助收入3076570万元(返还性收入-28731万元,转移支付收入3105301万元),下级上解收入120312万元,政府一般债券转贷收入617135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5640万元,调入政府性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资金209399万元,上年结余441608万元,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5373955万元。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393483万元,加上补助下级支出2787021万元,上解上级支出32357万元,债券转贷支出223895万元,一般债务还本支出234440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69919万元,调出资金97565万元,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计4838680万元。收支相抵,结余535275万元,结转下年使用。
汇总统计,2023年市级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年初预算4175万元,“三公”经费支出4040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9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3373万元(公务用车购置费482万元,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2891万元),公务接待费658万元。“三公”经费支出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保障重大接待活动。
2.政府性基金预算
2023年,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244750万元,增长2.7%。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9863万元,政府专项债券转贷收入518387万元,下级上解收入8295万元,调入资金105934万元,上年结余20707万元,收入总计917936万元。市级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328487万元,加上补助下级支出40500万元,债券转贷支出136854万元,专项债务还本支出385280万元,调出资金24437万元,支出总计915558万元。收支相抵,结余2378万元,结转下年使用。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2023年,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完成257832万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305万元,上年结余10000万元,收入总计268137万元。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支出完成66592万元,加上补助下级支出305万元,调出资金173364万元,支出总计240261万元。收支相抵,结余27876万元,结转下年使用。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2023年,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完成619494万元,加上上年结余660414万元,收入总计1279908万元。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完成614510万元,年末滚存结余665398万元。
(三)转移支付安排使用情况
2023年,上级共下达我市转移支付资金3125469万元(不含返还性收入-28731万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2698853万元,专项转移支付426616万元(一般公共预算406448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19863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305万元)。
2023年,共下达县(市、区)转移支付2855318万元(不含返还性收入-27492万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2385321万元,专项转移支付469997万元(一般公共预算429192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40500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305万元)。
(四)全市和市级政府债务有关情况
2023年,全市共计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9.1亿元,其中:一般债券28.3亿元,分配市级13.74亿元,转贷县(市、区)14.56亿元,主要用于公共卫生、污染防治、乡村振兴、基础设施等无收益的公益性项目;专项债券20.8亿元,分配市级3.04亿元,转贷县(市、区)17.76亿元,主要用于交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十一大领域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的公益性项目。
2023年,全市共计发行再融资政府债券64.45亿元,用于偿还到期债券本金,其中:一般债券33.41亿元,分配市级22.32亿元,转贷县(市、区)11.09亿元;专项债券31.04亿元,分配市级30.55亿元,转贷县(市、区)0.49亿元。
2023年,全市偿还到期政府债券本金76.78亿元,其中:一般债券本金37.33亿元,专项债券本金39.46亿元。通过发行再融资债券偿还到期债券本金64.45亿元,其中:一般债券本金33.41亿元,专项债券本金31.04亿元;通过预算安排偿还到期债券本金12.33亿元,其中:一般债券本金3.92亿元,专项债券本金8.42亿元。支付到期债券利息21.17亿元,其中:一般债券利息10.54亿元,专项债券利息10.63亿元。
截至2023年底,全市政府债务余额658亿元,其中:一般债务338.98亿元,专项债务319.02亿元。市级政府债务余额433.96亿元,其中:一般债务222.04亿元,专项债务211.92亿元。
二、2023年财政主要工作情况
(一)坚持开源节流,克难攻坚,财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一是收支规模再创新高。全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细化收入目标,加强税源监测,拓宽增收渠道,堵塞征管漏洞,跟进征缴国有资本收益和石油开发费29.35亿元,加力盘活行政事业国有资产收益2.49亿元,实现非税收入电子化全流程管理。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逆势增长5.3%;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08亿元,增长6.4%,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科技、节能环保、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领域支出实现两位数增长。二是支出结构更加优化。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预算安排优化整合为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三大板块,全力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严格零基预算,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清理整合专项资金28项、6.14亿元。出台市级财政存量资金管理办法,清理收回存量资金5.86亿元,统筹用于重点支出。三是向上争取成效显著。聚焦中省政策导向,系统梳理政策和项目,形成向上争取任务清单,定期通报争取资金成果,协同部门和县(市、区)做深做细做实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累计争取资金312.5亿元,增长15.2%,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财力支撑。
(二)坚持精准施策,加力提效,稳经济促发展支撑有力。一是坚持减负担添活力。落实落细税费优惠政策,全市减免退缓税费14.52亿元。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新增担保金额21.29亿元,在保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2%,平均担保费率降至0.5%,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及时兑现650户企业奖补资金1968万元。专项安排4500万元电子消费券,带动汽车消费7.76亿元,用“真金白银”激发消费活力,持续巩固经济向好态势。二是坚持抓项目稳投资。先后出台两批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安排10.77亿元支持51个项目建设,较2022年增加31%,确保西延高铁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加大债券资金争取,成立专项债券工作专班,先后开展5轮项目评审会,共争取债券资金49.1亿元,其中:一般债券28.3亿元、增长14.9%,专项债券20.8亿元、增长18.6%,拉动投资作用明显。三是坚持开绿灯助小微。采取预留采购份额、价格评审优惠等措施,提高中小企业政府采购份额,授予中小企业合同金额31.29亿元,占比达91.3%。积极推进政府采购信用融资,支持金融机构以政府采购合同为基础,向中标、成交供应商融资17笔、2369万元。主动担当拖欠企业账款清理工作,推动全市提前完成无分歧账款清零任务,累计偿还有分歧账款5.41亿元,其中:市本级落实资金8633万元,清欠进度达100%。
(三)坚持统筹兼顾,优化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有为。一是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全面落实科技投入“只增不减”要求,累计投入4467万元支持科技创新,是上年的近3倍,其中:2137万元用于兑现科技创新奖补政策,奖励科技创新平台124个、企业567户,安排1960万元支持科技研发,补充370万元扩大秦创原政策兑现资金池,支持创新促进中心加快发展。二是全力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亿元,较上年增长63.9%,全力保障重点产业链发展、工业园区提档升级等,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安排1.2亿元支持苹果特色产业发展,助力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下达财政奖补资金1.18亿元,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三是全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争取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资金3.5亿元,下达新认定省级高新区补助资金500万元,支持县(市、区)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首位产业,推动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全力促进生态保护。坚持生态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投入5.1亿元保障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功入选全国“十四五”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三年获11亿元中央资金支持。健全生态综合补偿机制,明晰市县事权与支出责任,优化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内容,提高生态保护建设能力。
(四)坚持人民立场,发展共享,保障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一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市县落实衔接资金10.36亿元,其中:市级4.58亿元、县级5.78亿元,着力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夯实脱贫群众产业发展基础。及时拨付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实际种粮农民补贴2.38亿元,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出台农业保险实施方案,印发苹果种植保险优化条款,大力推行“惠农e贷”业务,完成“三农”贷款担保17811笔、26.85亿元,助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加力推进稳就业。坚持民生为本、就业为根,安排就业补助资金1.82亿元,落实各项就业补贴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等就业创业,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21亿元,下达贴息及奖补资金3510万元,维护就业稳定大局。三是着力增进民生福祉。积极构建城乡统筹、资源融合、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全面提高困难群众生活补助标准,拨付资金7.27亿元,较上年增长6.5%,切实保障11.75万困难人员基本生活。安排2.8亿元支持十大民生实事,市级统筹整合配套资金2.53亿元保障中心城区山体沟道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全省首个入选地市。
(五)坚持强基固本,守正创新,财政治理效能稳步提升。一是扎实推进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坚持“规范收入分享,适度下放财力”改革思路,启动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形成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3个方案,进一步理顺市县政府间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扎实推进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制定产业发展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对产业发展基金“募、投、管、退”进行全流程规范。出台市级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办法,维护国有资本出资人权益。推进市级部门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持续拓展建设范围,切实提升预算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水平。三是扎实推进财政领域风险管控。严格政府举债融资负面清单,实行债务监测和风险预警全覆盖,累计化解债务31.04亿元,超额完成年度债务化解任务,债务规模稳步降低、风险总体可控。强化预算审查、执行监控、库款保障,做到预算安排、资金下达、库款拨付三个优先,坚决兜牢“三保”底线。全市“三保”支出237.7亿元,占预算的95.1%,基层财政运行平稳。
总体看,2023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主动作为、应变克难,加强经济形势和财政收支分析研判,加大财政资金资源整合,在“紧平衡”下实现了财政收支平稳运行,有力保障了全市大事要事实施,各项财政管理改革任务圆满收官。同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预算执行和财政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能源价格对税收影响仍然较大,非税收入增长空间有限,财政收入稳增长面临挑战;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生态环保等重点支出刚性增长,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较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债务化解和拖欠企业账款清理任务叠加,部分县区化债压力加大,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任重道远;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屡禁不止,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有待加强。对这些问题,需要强化措施,切实加以改进。